7月13日,當達芬奇家居的總經理潘莊秀華在新聞發布會上流下了“達芬奇的眼淚”,時,大概已經沒有人會懷疑,“達芬奇家具”這個品牌已經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。
達芬奇家具的做法很簡單,根據媒體的報道,就是在國外注冊一個品牌,然后國內生產,貼上品牌標簽,就說是進口的了,但它有其高明之處—先把國內生產的產品出口,再進口。如此一折騰,身價便達到了“天價”,而且輕易不被發現。這大概就是所謂的“達芬奇密碼”。
筆者無意再探究“達芬奇密碼”對其自身品牌以及家具行業的影響,這已被多方報道過了;但是反觀涂料行業,有沒有“達芬奇密碼” 呢?據筆者的觀察,似乎還沒有發現能如此折騰的企業,然而類似的情況還不少見。
首先是品牌名的“洋化”,在涂料行業中,本土企業起個洋氣的品牌名稱情況并不鮮見,很多企業甚至是先確定英文或者是拉丁文的品牌名再譯成中文的。當然,這些品牌“洋化”現象并不是為了欺騙消費者,也不是為了產品賣出個天價,而可能僅僅是為了使自己顯得更加有文化一些,或者使品牌更容易被記住。這也迎合了中國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“崇洋心理”。但是這種現象的本身,也存在對消費者一定的誤導,比如使得消費者對品牌屬地的認知混淆。
另一種情況是標榜“技術進口”。有的涂料企業在宣傳產品時喜歡用“XX進口”等等詞匯,來表現產品的先進性。且不論國外技術是否就比國內技術先進,就連其宣傳內容的真實性,我們也難以考究,更何況,中國涂料市場在世界范圍內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的情況下,就連國際涂料巨頭都紛紛將更多的技術研發資源放在中國,如果還在標榜“技術進口”更像是技術底氣不足的表現,而且在中國現行的涂料標準底下,達到這個標準的要求即可暢行中國市場,技術再進口也不代表就是超越中國標準的產品。
還有一種情況更是離譜,那就是“傍名牌”。傍名牌者,其所傍的往往是國際性品牌,因此品牌“洋化”現象和“技術進口”現象往往兼具。之所以要傍名牌,正是由于底氣的不足、實力低下的表現。也因此傍名牌有了更多的欺騙消費者的成分。當然,傍名牌這并不是為了讓產品賣出多好的價錢,相反他們常常打著廉價的旗號,指望通過“多銷”來獲得利潤,同時產品品質的缺陷也容易是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。
由此可以看出,“達芬奇密碼”在涂料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,只是這種存在還沒有惡劣到騙取天價利潤的程度,沒有對消費者造成莫大的傷害。無論是品牌的“洋化”還是“技術進口”,甚至包括“傍名牌”都只是涂料企業希望在市場上立足的一種手段。而中國涂料市場的不成熟與高速發展也給了這種現象生存的機會。
但是擔憂并不是完全沒有。通過品牌名稱洋化、標榜技術進口(而事實上是否真正進口不得而知),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導或者欺騙消費者的性質。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發展,有可能出現愈演愈烈的狀況。一旦涂料消費者真正覺醒,涂料企業的危機可能就會不期而至。到了那個時候,任由你留下什么樣的眼淚,估計都難以挽回品牌乃至行業形象受損的局面。因此,沒有人會相信潘莊秀華的眼淚可以挽救達芬奇家居。
摘自涂飾商情第150期